中旭文化网欢迎您会员注册|会员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李丰杰>>李丰杰观点文章>>文章内容

中国企业推行精益的障碍

发布日期:2015-06-26 14:08:06 浏览次数:1385

中国企业接触精益也有30多年了,根据笔者的咨询工作经历,发现精益管理在中国企业的推行举步维艰、困难重重,接下来笔者阐述中国企业推行精益的障碍根源。

封闭的心态

    心态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创新协作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也是人类和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中国长期的封建传统造就了中国人封闭的心态,由于心态的封闭导致以下社会现象和人们的行为。

抵制新事物,拒绝创新。创新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创新、改革之所以艰难,主要原因在于心态的封闭,拒绝变化、拒绝新事物,心态越封闭越固步自封。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程所造成的封闭是根深蒂固的,万里长城在很多人看来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笔者认为长城是中国长久封闭的最有力见证,美国没有长城,英国和德国也没有长城,现在中国的实力和这些国家相比多大的悬殊。最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现代人仍然将这些封闭的文化加以宣扬和赞扬,自己没有创新,花费巨资将这些陈腐的东西挖掘推广,将这些封闭一代代继承下去,将传统文化中那些迂腐、落后和伪善的理念继续传播给现代人。企业推行精益就是企业的一次运营变革,心态的封闭导致不接受先进的理念,害怕变革的发生,那么变革的阻力可想而知。

唯我独尊、自以为是。封闭的人除了自己之外看不到更远的,“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由于心态的封闭造成很多人只关注自己,任凭自己的感性想象来判断事物,并且把事情与人胡乱联系。不客气地说,现代人仍然在延续着这个错误,看一看我们的新闻联播,本来是播报新闻事件却成了国家领导人的展示台,以此来提高威望和知名度,进而演变成个人崇拜。企业中也普遍存在这个问题,企业负责人是当家人、一把手,其他层次的管理人员将这个当家人“唯马首是瞻”,表面上看来是万众一心,时间一长当家人累得要死,下属也没有成长起来,如果一个组织的命运维系在一个或极少数人身上这是很危险的,再加上缺乏流程和监督,政府腐败和管理腐败是在所难免的。

中国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个人品牌远大于组织品牌,一般是先知道某个名人后知道其所在的组织,而西方国家正好相反,很早人们就知道GE是世界著名的公司,韦尔奇退位以后才知道其是GE的CEO;麦肯锡为很多企业家熟知,但很少有人知道马文·鲍尔。企业内部个人利益高于组织利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企业内部的人情网、关系圈以及小团体是管理规范化的大敌,也是企业负责人非常头痛和难以根除的痼疾,为什么存在这些现象?看看我们千百年来所推崇和宣扬的吧,关羽是我们现代人所敬奉的英雄,是“忠、义”的化身,细想一下关羽是真正的忠和义吗?华容道为了个人感情放走国家的劲敌曹操;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穷全国之力最终白帝托孤,国家元气大伤,他们所谓的“义”是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的个人私情,是对大多数人的“不义”,更何谈对国家的“忠”?所以蜀国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国家,也是最早衰败的国家。千百年来我们宣扬这些,现代人更是将关羽敬奉为神,由此看来社会和企业所出现的以上现象是必然的,这是我们把传统文化的糟粕错当精华来推崇的结果。

自以为是和惟我独尊是相辅相成的,也是心态封闭的表现,只看到自己,不考虑其他。如果一个人知识和经验足够,自以为是也未尝不可,但现实中你会发现知识和经验丰富的人往往心态不封闭,心态封闭的人往往是知识匮乏的人,很难想象基于贫乏知识和科学的“自以为是”其结果会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井底之蛙”可笑可悲就在于其局限于井底,封闭的心态就是人的“井底”。

团队建设是很时髦的词汇,但现实中却是说在嘴上容易执行起来困难重重,“窝里斗”的现象更普遍,这些问题的最终原因就在于因心态封闭所产生的惟我独尊和自以为是,过分考虑个人利益和意愿而忽视组织利益和目标,尤其是“窝里斗”对组织和个人的伤害都很大,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德鲁克先生早就说过“组织内部只有成本,结果存在于组织的外部。”也就是说利润(或利益)来自客户和市场,内部的争斗只能是加大成本。

封闭的心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危害最大的糟粕,也是我们现代人应急需抛弃和改进的。要消除封闭的心态,促进创新发展,首先要终止封闭文化的传播,再则最重要的是加强教育,用知识和科学来消除人们的愚昧无知,正确认识自我,愚昧无知是人类和社会悲剧的根源,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足以证明这个观点的正确。令人忧心的是今天的中国对教育的重视不足,尤其是国人对科学和知识的轻视甚至亵渎,“读书无用、知识越多越反动”已经让我们吃尽苦头,越是愚昧无知的人越不尊重知识、不尊重科学,现在是知识经济社会,只有加强教育,尊重科学知识,才是社会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中庸的理念

中庸是道家文化的显著特色,也是千百年来公众所推崇的理念。中庸的原意是不偏不倚,但后来人却偏解了中庸,以致现代人将中庸误用为以下方面:

                                             

不讲原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千百年来这个理念成为国人为人处事的圭臬。秉持这种理念做人做成了“烂好人”,做事结果可想而知。你会发现现实中不讲原则,模糊搅和的人不在少数,为什么?就是这种中庸颓废理念的产物。

社会管理中徇私枉法、贪污腐败很严重,有的没有法律规定,即使有法律规定的也不遵守。企业经营过程中,相关工作是要遵守流程和制度的,要么没有流程,就是有了流程和制度也不遵守。管理人员就是制定流程和制度并监督实施的,但“烂好人”的现象太严重,最终以组织利益的损失作为人情送掉了……。执行力是令企业高管很头痛的事情,为了达到执行,又是战略规划,又是绩效考核,最终收效甚微,为什么?中庸、不讲原则的理念根深蒂固。“诚信、忠诚”是我们很多人挂在嘴边的词汇,试想一个连法律法规和流程制度都不遵守的人,何谈“诚信、忠诚”?

上面的太极图是道教文化的标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我们现代人对这个图的解释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互转化”,可能很多人知道这个图给了西方人发明计算机的灵感,这个图在西方人的眼里就是两个要素,“0”和“1”,这就是二进制,计算机的基础。早在西汉时期中国人就发现了煤,但人们当时认为地球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禁止挖煤,也就是现代的“环保主义”。中国人不挖,外国人就不挖吗?英国人先挖出了煤,所以随之出现蒸汽机等工业技术,推动了工业文明的发展。我们先发现了煤没有挖,输掉了工业经济的竞争;太极图三千年之前就存在了,西方人受到启发发明了计算机,我们又在信息经济时代落伍了,请问各位我们还有什么可供输的?可惜不可惜?

我们很多人赞赏“中庸”,批评“偏执”,中庸和偏执是相互对立的,究竟哪个对,我们还是用结果说话。我们说西方人是偏执的,较真的,但现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实力远远大于东方国家的经济实力,现代科学理论大多是西方人发现和发明的,为什么?中庸的理念导致我们不较真,不讲原则,不坚持真理,所以我们就发现不了真理。英特尔的格鲁夫说过“唯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所以英特尔成为了竞争力很强的世界知名公司,为什么像这样强大的公司我们中国没有?这就足以说明中庸的理念是错误的。

颓废的做事心态。“随遇而安”、“识时务者为俊杰”又是我们中国人信奉的理念,这也是中庸的表现。现代的国人积极进取的少,等靠的多,这种现象除与长期的农耕思想有关外,最主要的就是中庸理念的产物。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就要认识自然的规律,就要改变不合理的要素,不要误解成“人定胜天”。要改变事物就要进取,就要主动,随和事物的本来面目是改变不了的,包括改变人,“随遇而安”、“识时务者为俊杰”就是随和事物,就是妥协。细想一下,我们的任何工作就是改变事物的,生产产品就是改变材料的原来状态满足人们的需要,管理就是改变人和物的原来状态,达到我们设想的目标。改变事物的原来状态就要面临很多困难,这就是工作的意义所在,也是我们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受中庸理念的影响很多人达不到这个境界,往往把工作看成是遭罪,是维持生计的手段,所以遇到困难时更多采取逃避和掩盖的颓废做法,困难解决不了,目标就不可能达成。要达成目标就要解决现实中出现的困难,而解决困难是非常辛苦的,所以多数人的做法是降低目标要求,妥协于现实困难,这就是所谓的“识事务者为俊杰”。

拉动是精益管理思想的原则之一。拉动是主动的,是积极的;和拉动相对立的是推动,推动就是被动,就是逼迫。在推行精益项目的过程中拉动的理念很难被员工接受,大家更愿意接受推动的理念,所以生产流程中存在大量的价值积压,工作中的等靠和推诿屡见不鲜。客户的要求、标准的要求、目标追求等都是拉动的力量源,要达到要求就要解决困难,就要付出辛苦,所以很多人不接受拉动的理念。我发现中国人推动的理念是相当严重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多数人不喜欢严苛的环境。过分充裕的环境就是推动的因素,比如优惠的政策、优越的生活条件、宽松的环境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结果就是培养了大批的“懒汉”;优越的生活条件往往产出“纨绔子弟”;备用设备和过多的中转设施造成了员工不及时维护保养设备和过多的不合格品……,“困境激发智慧”,这是精益生产的鼻祖丰田公司的秘密!

    奥巴马在竞选演讲中说过“伟大从来就不是被授予的,而是应该努力赢取的”。总之,中庸的理念是有害的,在现代激烈竞争的时代,宁肯偏执和激进,宁肯矫枉过正!精益需要偏执的理念,需要积极进取的理念,需要严格的标准和准则。我们传统的中庸理念让我们失去了发明计算机的大好时机,难道还要让中庸成为国内企业推行精益的障碍吗?

离散的思维

    笔者在09年提出离散型思维和流程型思维的观点。笔者认为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是典型的离散型思维,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流程型的(相对于离散型),两种思维方式导致不同的做事方法,西方人描述事物喜欢用流程(process),东方人喜欢用系统(system)。 

通俗地理解离散型思维就是把事物散落地平面拓开,而流程型思维就是按照事物的结构和逻辑形成直线。那么离散型思维都产生哪些危害呢?

玄与浑然一体。玄学和浑然一体就是离散思维的鲜明体现,玄就是不可知、不可衡量。东方人是最讲究结构和逻辑的,但是现实中却出现很多“糊涂蛋”,思路混乱,搞不清轻重缓急,根源就在于离散型的思维。离散思维表面看来对事物分析得很全面,但离散思维是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尤其严重的是不能区分要素间的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所以把事物看成是不可分的(浑然一体),错综复杂,看来很系统,但实用性很差。西方人的思维是流程型的,在他们看来事物是可分的,要素之间的联系首先注重直接联系,不把很多要素混杂在一起,要素之间关系单一,并且前后顺序(逻辑)固定,这种思维是符合事物客观规律的。

这个问题也是在推行精益生产项目的过程中发现的,价值流分析是精益生产的关键之一,但是很多企业的内部人员描绘不清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更谈不上价值流了,原因就是这些人没有把产品生产看成是流程,而是把各个工序和各个工位混杂在一起,前后顺序和关系混乱,这是典型的离散型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往往导致思路混乱。前面说过,中庸的理念导致中国人不能发明二进制,那么离散的思维又导致不能编制程序,程序就是流程(Process),所以中国人不能发明计算机,虽然太极图是我们先发明的。西方人流程型的思维促使他们发明流水线生产(福特),也促使他们提出流程管理和流程再造的管理理论(迈克尔·哈默)。

各自为政的小团体。小团体和拉帮结派是令企业高管很头痛的事情,各自为政的小团体就是“中心论”的一盘散沙,这种现象也是离散型思维的表现。企业经营过程中,拉帮结派的小团体、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非常严重,人们不是把精力用在工作和创造利润上,而是用在人际关系上;团队建设说在嘴上容易,但建设起来非常困难,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没有树立共同的目标,所以努力方向千差万别;二是离散型思维的表现,也就是中心论,把企业经营工作没有作为一个流程来看待,而是分散成多个中心,也就是没有搞清楚自己或所在的部门和企业的关系,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最终形成多个中心的散乱。这个问题是值得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深思的。精益的推行需要团队的力量,各自为政的模式不利于精益的顺利实施。

封闭的心态、中庸的理念、离散的思维,笔者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这些文化理念深深影响着人们,也是当前阻碍中国企业推行精益的根源。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观点是笔者的一面之词,难免有些偏执,谨请读者选择性地采纳和斧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

评论(共0条评论)

匿名

验证码

评论

暂无评论!
李丰杰
李丰杰
助理手机:18611753046
常驻地:山东省-青岛
性别:
年龄:49岁
授课年限:未知年
擅长领域:精益生产、
授课费用:20000元/天(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