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旭文化网欢迎您会员注册|会员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李茜>>李茜观点文章>>文章内容

早期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幼儿期(3—6岁)

发布日期:2016-04-25 12:31:04 浏览次数:1227

  人的一生中,哪个阶段最重要?或许人说从婴幼儿开始,都重要,但是如果真的要细分的话,最开始最重要的是从3-6岁阶段。

    这个时期,孩子受身边重要成人的影响,形成了解释系统,就是遇到问题,是消极地解释问题还是积极地解释问题;形成了沟通模式,决定了他未来将以何种方式与他人交流;形成了社会兴趣,决定了他与周围人交往的能力;形成了生活风格,决定了他未来对目标的态度;形成了自我意识,这个将影响到他的人格构成。。。。。。凡此种种,真的是很重要呢~~


    一、第一次社会适应力的锻炼——上幼儿园。

对 大部分幼儿来讲,3岁左右就要上幼儿园了。我们要强调的一点是,无论家庭环境多么优越,孩子一定要上幼儿园,因为这是孩子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离开 家这个熟悉的环境,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生活,是对孩子社会适应力的一次锻炼。分离对于孩子是一件重要的考验,尤其是在没有父母陪伴的第一次离开家的孩子。 孩子对新环境的反应不仅取决于孩子的性格特点,通常也取决于父母给孩子的安全感如何。如果此前孩子被严格限制问问题,或一些好奇的探索受到批评,他们就可 能失去自信。因而感到缺乏自立能力,更依赖常在一起的父母及家人。如果孩子此前缺乏与陌生人交往的经验,也会对新环境产生恐惧。

    上幼儿园前,父母就应该注重对孩子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进行培养。父母应经常带孩子到一些公众场所,让孩子学会与陌生人交往,以便适应上幼儿园后独立与小朋友的交往。

    对 于适应能力比较弱的孩子,父母应提前帮孩子做好“热身”活动,比如提前带孩子到幼儿园观看其他小朋友的活动,经常跟孩子说说上幼儿园的好处,让孩子对幼儿 园充满期待。孩子在上幼儿园初期,父母应每天跟孩子交流在幼儿园的感受,注意了解孩子对小朋友及老师的评价,从中了解孩子的适应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 解决。

    对于有些孩子最初上幼儿园哭闹的情况,应理解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父母要尽力了解孩子抗拒的原因,然后想办法帮孩子尽快适应。如果因孩子哭闹就停止送幼儿园,不仅会错失帮助孩子增加适应力的机会,而且也会让孩子养成遇到问题就回避的不良习惯,对日后的人格形成不利。

    二、与同伴的交往

前面我们说过,婴儿时期父母与儿童能否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决定了儿童看待世界的角度。幼儿时期,儿童与同伴的交往具有与父母交往同等重要的地位。

    良 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幼儿获得熟练的社交技巧。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儿童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如何解决纠纷,如何坚持自己的意见及适度的妥协, 学会处理竞争与合作,学习处理个人和团体的关系,为长大之后的人际交往奠定基础。良好的同伴关系还可以让儿童有归宿感,被同伴所接纳,受到同伴的赞许和尊 重,会让儿童从心理上获得满足,有利于自信的建立。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交往,逐渐认识自己在同伴中的形象和地位,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民 间有句俗语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们认为把它用于对此时期儿童交往能力的考察是很恰当的。一般说来,幼儿时期就具备了与同伴交往的能力的孩子,成人之 后,他也能够比较顺畅地与周围的人进行交往。如果幼儿时期儿童就不能与同龄人进行正常交往,那么长大之后他也无法与周围的人进行交往,因为他没有积累起相 关的经验。所以我们一再强调3岁左右的孩子一定要上幼儿园,因为幼儿园提供了与同龄人交往的平台,是锻炼孩子与他人交往能力的重要场所。

    幼 儿与同伴进行交往,需要父母加以引导。我们会建议不善于与同伴交往的幼儿的家长们,利用周末、假日的时间带孩子到有同龄孩子出没的场所,如到游乐园或小区 的游乐场,并事先跟孩子做出约定,如果他能主动与一个或几个小朋友打招呼,或是自如地加入到小朋友们的游戏之中,那就对孩子做出相应的奖励。这样做的目的 是帮助孩子建立起对他人的兴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兴趣广泛、关注他人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而一个人能否受他人喜欢,实际上取决于父母在 他幼年时期的引导与训练。

    三、性别的认定

幼 儿时期,家长应注意帮助孩子进行自我性别的认定,针对孩子进行符合性别特点的教育。如对男孩子注重培养他们坚强、刚毅的品质,对女孩则要求她们具备耐心、 细致的行为特征。有些父母出于自己的喜好,经常把男孩子当女孩来养,或者把女孩子当成男孩来养,这样会造成孩子对自身的性别认同不清晰。轻者会影响孩子个 性的形成,严重的还会造成孩子的性取向出现偏差。前段时间媒体曾报道一个男大学生想要做变性手术的事件。我们注意到这个孩子在小时候父母一直是把他当女孩 来养的,在孩子四岁时,舅舅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是一件漂亮的连衣裙。这个孩子从小就把自己当作女性,行为举止文静而腼腆,性取向方面也只对男性感兴趣。在上 大学后,为了达到与自己喜欢的男性长期生活在一起的目的,决意要做变性手术,这让他的父母难以接受,母亲甚至以死相逼,想让儿子改变变性的想法。殊不知, 正是他们自己对孩子不当的抚养方式,令孩子的性别认同模糊,才造成今日的后果。所以,在幼儿时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认同教育,将对孩子成年后的性取向有 重要影响。

    四、游戏的作用

     父母们以往很少关注游戏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事实上,游戏不仅能增强体质,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而且对孩子人格结构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儿童是通过游戏来认识世界的。

    捉 迷藏游戏具有目的性和积极性,而且会让运动器官得到很好的发展;在过家家的游戏中,男孩做爸爸,女孩做妈妈,还要抱个布娃娃当孩子。这种游戏不仅帮助孩子 清晰了性别的定位,还促进孩子社会化的进程;搭积木游戏让孩子通过将一堆零散的木块拼装成不同的组合,帮助孩子体验到创造的快感;一些要求团队配合的游戏 会让孩子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游戏要求自信和能坚持,要求具有责任感并遵守规则,是培养孩子遵守社会规范、养成良好自控力的好机会。

    五、恋母与恋父情结

 4、5岁时,儿童行为开始有了性别之分,最为重要的事件是在儿童心目中产生了有关父母的情绪冲突。

    有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第一个恋爱对象会指向自己的异性父母,男孩恋母,女孩恋父。从男孩的角度来讲,由于想独占母亲,内心产生对父亲嫉恨、仇视的潜意识倾向。但出于对父亲强大力量的畏惧,男孩又会抑制恋母倾向及对父亲的憎恨,表现出对父亲认同的倾向。这种认同感会促使男孩通过对父亲的模仿来学习男人的性格与行为。

    同样的原因,女孩对母亲也会怀有嫉恨而对父亲的感情成倍增长,但对父亲的好感又伴随着嫉妒。为了解决这种冲突,女孩需要认同母亲,并通过认同作用获得女性性格与女性行为。

    在解决恋父或恋母情结过程中,儿童向同性的父母学习,不仅使儿童获得性别的行为风格,还将全面接受父母的道德观念、社会态度,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形成道德规范。儿童会在后来的生活中,以这种道德规范来衡量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并做出相应的评判,逐渐形成了“熟悉规则”:任何熟悉的东西都是对的,不熟悉的东西是错的。

  六、社会兴趣的培养

一 名耶鲁大学的华裔学者曾指出,如果中国不改变现行的教育体制,那么将只能培养出低端的劳动生产力。他进而提出衡量标准,认为一个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应该具备如下三个条件: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这里所提到的兴趣丰富,我们理解为指的是社会兴趣。所谓的社会兴趣是指一种与他人合作以达到个人和 社会目标的固有潜能,是对社会成员的一种情感,是对人类本性的一种态度。一个对他人缺少兴趣的人,会呈现出消极的生活倾向,生活中会遇到相当多的阻碍。而 一个对他人表现出高度兴趣的人,更容易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互动,更容易通过愉悦他人来获得来自于他人的帮助。

    那 么社会兴趣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为什么生活中有人社会兴趣浓厚,有人社会兴趣淡薄呢?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认为,社会兴趣不仅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而且是由在 婴儿期通过学习获得的经验发展起来的。母亲通过与儿童培养合作感,通过互动使儿童学会从别人那里付出和得到爱,慢慢扩展成为社会兴趣。

    在培养社会举方面,父亲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亲对妻子、工作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态度,同时与儿童保持良好合作与爱护的关系,会对儿童形成良好社会兴趣产生重要影响。曾经有一位5岁 男孩的父亲,在探讨孩子教育时表现出的困惑很有代表性。在与孩子建立良好关系的同时,他会很担心自己的权威感会受到损害,在他的观念里,父亲的威严是约束 子女行为的重要武器。我们认为这位父亲的困惑源于对权威感形成的误解,保持权威感并不需要通过保持距离感及与孩子情感分离来达成。事实上,一位父亲如果一 直与孩子保持亲密的互动关系,一直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领者与陪伴者,那么父亲的理念一样会像春雨润物一样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个性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这样 的父亲在孩子的心目一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这才是权威的由来。

    社会兴趣还被心理学家视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学家认为,有社会兴趣的人是心理成熟的人,他们真正关心别人,把包含着别人利益的成功视为目标。

七、生活风格的形成

家长们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没有上劲心,缺乏竞争意识,在与同龄人的竞赛中相对落后。可是家长们并不清楚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形的出现,更不知道应该如何着手进行改善。

    追求卓越是一个人要克服困难、赶上别人,甚至超越别人的努力倾向。心理学家把一个人追求卓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并认为儿童在四五岁时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活风格,为日后处理各种经验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这个框架是如此的重要,在于它基本上确定了一个人日后的行事风格,以后的新经验不过是对这个框架进行补充与润色。

    至于儿童形成什么样的生活风格,取决于他的生活条件、家庭及社会环境。儿童生活风格的形成受身边重要成人的影响。年幼的孩子由于生活范围所限,会把接触最多的身边的父母作为榜样来效仿,父母对目标的追求方式,会导致孩子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生活风格。一个跟随开麻将馆父母在麻将馆中长大的孩子,在还不认识字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了一筒和二条,受父母生活风格的影响,你能指望他有超越于此的更高的精神目标吗?所以,父母在抱怨孩子之前,首先应检讨一下自己生活风格的是否适当,对于成年人来说,你的生活风格不仅会影响你的人生走向,更会对你的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即使为了我们下一代的成长需要,我们都需要矫正自己不当的生活风格。

产生错误生活风格的原因还与童年期的三种状态有关:

一是器官缺陷。会引起儿童的生理自卑,有可能导致不健康的自卑情结。试想一下,如果成年人总是对一个孩子躯体的某个部位进行指责,即使这个孩子并不存在器官缺陷,但仍可能因此产生自卑,因为他的潜意识会渐渐相信这种指责,并因此感到羞愧。

    二是溺爱或娇纵。一个成为家庭中心的孩子,他的每个需求都得到充分的满足,长大后,这个孩子很容易成为缺乏社会兴趣、自私自利的人。因为他从未经过替他人着想的训练,自然无从获得为他人着想的经验。

    三是受忽视和遗弃,这种儿童在感到自己毫无价值的同时,会变得对社会与他人极端冷漠、仇视,不相信任何人。他人是我们的镜子,通过他人冷漠而不负责任的行为,儿童做出了自己的解读,从而形成了相对应的行为。这一点我们从媒体报道的许多重大社会恶性事件制造者的早期经历中都能找出佐证,从马加爵到美国校园枪击案的韩裔青年。

    作为成年人,如果在儿童时期遭遇过不良的境遇,是否我们就一定会形成错误的生活风格呢?心理学家认为,人不是遗传作用和环境影响的消极接受者,人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通过教育与知识,人们是可以按照自己选定的方式建立起独特的生活风格的。

    八、解释系统的形成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3—4岁时,会形成信念系统,又称为解释系统。这个系统在现实中发生事情后,会立即启动,对所发生的事件进行评估,得出有利或不利的结论,从而影响个体情绪的形成。

    解释系统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同一个事件,运用不同的解释系统,我们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这也是为什么同一事件,落在不同人的身上,会产生不同后果的原因所在。我经常对学员们说:让你产生情绪的不是事件的本身,而是你的解释系统。广为流传的一则哲理故事,说的就是积极与消极带来的不同后果:沙漠中,两个饥渴至极的人同时发现了半瓶水,积极的人欣喜若狂地说,太棒啦,还有半瓶水;消极的人沮丧地说,唉,只有半瓶水。积极者因为有半瓶水的激励走出了沙漠,消极者却从对缺水的担忧而推测无法走出沙漠而最终丧生。

    解释系统对人是如此的重要,如果能在儿童时期形成积极的解释系统,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就会更积极向上,做事会更有动力。反之,拥有消极解释系统的人,凡事总从坏的方面考虑,不仅会限制人们向上的努力,还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严重的甚至会成为精神疾患的易感者,抑郁症患者的解释系统通常都是消极的。

    解释系统的形成受周围重要成人的影响,耳濡目染,孩子会形成与父母一致的解释系统。从这个角度上说,为人父母者,应该首先对自己的解释系统进行完善,然后才会影响孩子形成积极的解释系统,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

    九、形成自我理想

经常会听到父母们抱怨自己的孩子没有理想,他们也许从未意识到,没有理想的孩子有可能与幼儿时期父母不当的教育方法有很大的关系。

    幼儿时期,孩子已经通过认同父母的道德标准而形成了自己的道德体系,形成了好与坏的概念。与婴儿期相比,这个时期的儿童主动性开始增加,他们开始谈论自己长大之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尽管这种想法也许并不会持续太久,但这却标志着儿童开始形成了自我理想。

    能够预想未来、设定目标、提出计划,并通过积极主动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是幼儿期儿童的行为特点。如果父母总是用积极的态度肯定和鼓励儿童的主动行为或想象,儿童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更自信,更易于形成主动的品质。相反,如果父母经常嘲笑和限制儿童的想象与主动的行为,儿童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并因此感到内疚,行为上就会倾向于退缩、循规蹈矩,在别人限定的范围内不敢越界。这不仅会让儿童丧失探索的愿望,从而失去积累相关经验的机会,而且也阻碍了儿童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发展。

    当儿童的主动性超过内疚感时,儿童会获得目的的品质。有目的的儿童富于想象力和主动性,不怕失败与惩罚,具有追求价值目标的勇气。所以说,一个人目标品质的形成主要受幼儿时期父母教育方式的影响。

    十、行为规范的确立

幼儿时期,孩子已经有了秩序的概念。对孩子某些特定的行为进行规范,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规范意识,学习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对孩子日后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某些特定行为,父母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进行确定。可以按父母认为最重要的次序进行排列,一阶段时间内只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规范。这个问题解决了,再针对下个问题进行相应的规范,长此以往,孩子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将成为他们成长中非常宝贵的财富。

    在制定行为规范时,父母应首先向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要制定这种规范,它能带来什么好处。父母们大可不必担心孩子是否能听懂这些话,成年人常常忽略儿童的智慧,当孩子们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他们就已经能听懂成人的语言了。其次是让孩子参与这些规范的制定,倾听他们的要求,按他们所能达到的程度制定规范,这样他们才能乐于遵守。规范要具备可操作性,超越孩子的能力及意愿制定的规范,最终都可能实行不下去。强化规范的重要手段是相应的奖惩规定,相关规则一旦制定,父母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按规则行事。父母对规则的坚守会让孩子意识到与规则相佐的事情都是行不通的,从而不再尝试做出违反规范的行为。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对于孩子同一个行为,父母会根据当时自己的心境做出截然相反的处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会让孩子搞不清自己的行为是否妥当,是不是应该持续下去。在让孩子遵守规范之前,父母需要理解坚持规范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

评论(共0条评论)

匿名

验证码

评论

暂无评论!
李茜
李茜
助理手机:18611753046
常驻地:广东省-深圳
性别:
年龄:54岁
授课年限:未知年
擅长领域:商务礼仪、职业心态、
授课费用:10000元/天(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