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旭文化网欢迎您会员注册|会员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郭敬峰>>郭敬峰观点文章>>文章内容

儒释道对心态的诠释

发布日期:2021-04-06 18:50:04 浏览次数:990

儒释道对心态的诠释

所谓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作为中国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释道,其实并不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儒“指的是儒家,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

 “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其实大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儒教倡导:元亨利贞,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心态总结:拿得起。

 道教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民为本、身国同治……心态总结:看的开。

 佛教认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人皆有佛性,作恶之人弃恶从善,即可成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心态总结:放得下。

我们先来做一个趣味三国测试,猜猜看,是哪个三国人物的经历?

(1)集团总裁,完全可以从摆地摊做起。

(2)进私企,其实比进国企更有发展空间。 

(3)频繁的跳槽,直接导致没老板敢录用你。

(4)想在市场上大有作为,必先高举国家政策。


 答案分别是:(1)刘备,(2)诸葛亮,(3)吕布,(4)曹操,

 上面五个人故事经历很好的诠释了心态的重要,刘备和诸葛亮验证了儒教的弘毅进取,英雄不问出处,照样可以成就大业--拿得起的心态;吕布和曹操说明了要道家的顺应潮流,学会借势,懂得取舍-看得开的心态;刘表则体现了佛教要懂的顿悟,学会放下,爱护身体,关爱自己-放的下的心态。


 蒙牛老总牛根生说得很精彩,他说: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看得开”;儒释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三句话九个字;拿得起、放得下、看得开。

中国历史上还曾有过其他一些“人生境界”说,其中三个最著名的,正好可以与儒释道这三大最高境界对照参悟。

1、跟儒家学拿得起

 儒家是追求入世、讲究做事的,要求奋发进取、勇于担当、意志坚定。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拿得起”。

 什么是“拿得起”?且看这个“儒”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需”,合起来就是“人之所需”。人活世上,有各种精神或生存的需要,满足这些需要就需要去获取。去拿,并且拿到了、拿对了,就是拿得起。

 怎样才能拿得起?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曾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须经过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体现的正是儒家精神,所以正是路径所在。

 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登上高楼,远眺天际,正是踌躇满志,志存高远,高瞻远瞩,一腔抱负。人生,志向决定方向,格局决定高度;小溪只能入湖,大河则能入海。所以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成事,要先开拓胸中格局。

 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事情是需要去做才能成的,成越大的事业,需要越大的努力和付出,甚至要经受越大的磨难和困苦。这个世间,从来都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第三重境界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说的是历经磨难而逐渐成熟、成长,最终豁然贯通、水到渠成。这其中蕴含一个重要道理,就是苏东坡所说的“厚积而薄发”。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人要做的,就是不断厚积,等待薄发。

这就是拿得起的完整路径,也是事业成功的完整过程。

 2、跟道家学看得开

 道家是追求超世、讲究自然的,要求心明大道、眼观天地、冷眼看破。概括为三个字,就是“看得开”。

 什么是“看得开”?且看这个“道”字——一个“走”字旁加一个“首”字,也就是脑袋走或者走脑袋。脑袋走就是动脑子,尽量透彻;走脑袋就是依胸中透彻而行,尽量顺应规律。合起来,就是要明道,并依道而行。这种智慧,就是看得开。

 如何才能看得开?哲学大师冯友兰曾提出“人生四重境界”说,其中最高那层境界正是道家境界,所以正是路径所在。

 一是自然境界。

 有些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者社会的风俗习惯,而对所做的事并不明白或者不太明白。这种“自然”并非道家那个自然,而是指混沌、盲目、原始,那些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人就是这种人。

 二是功利境界。

 有些人,会为了利己而主动去思考和做事,虽然未必不道德,却必定是功利的,而且很容易走向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三是道德境界。

 有的人,已经超越了自身,而开始考虑利人,譬如为了道义、公益、众生福祉而去做事。他们的眼界已经超越自身而投向了世间,胸中气象和站立高度已经抵达精神层次。

 四是天地境界。

 当一个人的视野放到了整个天地宇宙,目光投向了万物根本,他就抵达了天人合一。这时他就已经不需要动脑子了,因为天地宇宙就是他的脑子,已经事事洞明,就像电脑连接到了互联网。这种境界,正是道家境界。

 这四重境界,境界越高就越想得开。想开到什么程度,则决定于人的视野放到多大,眼界拔到多高。

 人处平地,到处都会遮眼阻路;人登顶峰,世间便能一览通途。这就是想得开的秘密——眼界大了,心就宽了;站得高了,事就小了。想不开,往往都是画地为牢、作茧自缚。眼光和思维所涉及的面,尽量往大了走、往高了去,则是人人可以努力靠近的。

 3、跟佛家学放得下

 佛家是追求出世、讲究清净的,要求能看到《金刚经》所言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做到《心经》所言的“照见五蕴皆空”。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放得下”。

 什么是“放得下”?且看这个“佛”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弗”,弗的意思是“不”,合起来就是“不人”和“人不”。

 不人就是无人,也就是放下自我,摆脱私心的困缚;人不就是懂得拒绝,也就是放下欲望,超脱对外物的追逐。这两点能做到,就是放得下。

 如何才能放得下?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那正是路径所在。

 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人之最初,比如年少之时,心思是简单的,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这样看待世界当然是简单而粗糙的,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

 但同时,正是因为简单而不放在心上,于是不受其困扰,这就是放下的心境。只是还太脆弱,容易被现实击碎。

 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人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这时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怀疑的,警惕的,复杂的。于是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容易变得争强好胜、与人比较、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

 大多数人都困在这一阶段,虽然纠结、挣扎、痛苦,这却恰恰是顿悟的契机。因为看到了,才能出来;经历了,才能明白。

 第三重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那些保持住本心、做得到忍耐的人,等他看得够了,经得多了,悟得深了,终于有一天豁然顿悟,明白了万般只是自然,存在就有存在的合理性。

 生会走向灭,繁华会变成寂寞,那些以前认为好的坏的对的错的,都会在规律里走向其应有的结局,人间只是无常,没有一定。

 这个时候他就不会再与人计较,只是做自己,活在当下之中。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世俗芜杂,我只一笑了之。这个时候,就是放下了。

 第一重境界,是出得来,而进不去;第二重境界,是进得去,而出不来;第三重境界,才是进退自如、来去随意。放得下,是因为看透了、超脱了,所以随缘。


 综上所述:儒家拿得起,道家看得开,佛家放得下,合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带着佛家的出世心态,凭着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入世的事业。这也正是南怀瑾所说的人生最高境界: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

评论(共0条评论)

匿名

验证码

评论

暂无评论!
郭敬峰
郭敬峰
助理手机:18611753046
常驻地:上海市-上海
性别:
年龄:46岁
授课年限:16年
擅长领域:职业心态、销售技巧、沟通艺术
授课费用:30000元/天(仅作参考)